一、搭建科普平台,提高服务能力
长期基层服务的经验,让丁伦保深知,要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,设立信息服务台,开展互联网+。带领农民致富的最好方法就是领着农民干,做给农民看。他精心打造了“协会+公司+基地+支部”的模式,建立起一个以党员模范引领,连接市场、农户的平台。丁伦保牵头组建的“肥西县珍稀食用菌协会”,是跨区域的开展技术服务,协会现有会员368人,会员年收入在28460元,协会年销售额达3675万元。为做大做强协会,筹措300万元资金成立“安徽天都灵芝制品公司”,该公司被评定为 “安徽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”、“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”、“合肥市品牌示范企业”,注册的“天都”商标被评定为“安徽省著名商标”,“天都牌”食用菌产品被认定为“绿色食品A级产品”,“安徽名牌产品”等。
丁伦保把科普惠农工作看得高于一切,一年365天,几乎天天奔赴在农村田头开展科普及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,共举办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87期,培训得8900人次(其中残疾人1080人),有300多人已成为食用菌行业中的精英,4365多户农民脱贫致富(其中残疾人750户,特困户280户)。撰写20多篇食用菌栽培技术教材,发表10多篇论文。丁伦保每年在安徽广播电台农村节目、安徽农网做技术讲座10次,为菇农解决种菇技术问题60项。在会员中推广16个优质高产食用菌新品种,引进运用5项新技术,实行标准化、安全化栽培食用菌。他先后去过海南、内蒙、宁夏、新疆等省、地区进行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与培训并深户指导,建立10大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,总面积达5000亩,在全国率先推出大田、林下仿天然栽培幸福菇新技术、长稻麦草秸秆墙式栽培平菇新技术,解决了300多人就业。
二、响应援疆号召,引种菇到边疆
丁伦保在带动家乡农民致富的同时,积极响应党中央、国务院号召,远赴新疆,自带菌种、培训资料在和田地区皮山县进行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与推广。建立食用菌栽培示范试验基地500亩,带动260户农民发展食用菌,每户新增收入8000-10000元,还为泽普县、皮山县栽培的食用菌选育3个新品种,制定食用菌栽培技术规程1个,培训30个专业技术人员,成为边疆群众脱贫致富的引路人。
三、助力精准扶贫,圆弱势致富梦
丁伦保十分关注弱势群体创业、就业,特困户脱贫。对特困户、残疾人进行免费技术培训,提供午餐补助、车辆接送等,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还上门进行技术指导,赠送菌种、菌棒。与326户残疾人签订脱贫帮扶协议,解决26名残疾人大学生就业,在肥西花岗镇开拓了100亩食用菌生产基地,购置栽培食用菌设备,建立50个大棚,提供给残疾人免费使用,程兴国、倪有伍、赵绪平等26名残疾人在基地发展食用菌,每户新增年收入20000元,圆残疾人创业就业之梦。2016年将他精心培育的特大灵芝(镇家之宝)捐献给合肥市慈善协会、价值18万元,是合肥市慈善协会收的第一笔残疾人捐款,丁伦保扶残助残得到了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的赞扬:了不起,了不起,为你点赞!
四、不断钻研学习,努力科技创新
丁伦保在食用菌栽培技术上,研究攻克了20项技术难题,自筹经费开展“蚕蛹草”、“桑枝木耳”、 “茶渣种菇”等6项技术研究,承担了安徽省科技厅《长稻麦草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高产新技术示范与推广》及《新疆皮山县食用菌新品种示范与推广》等4项科技项目研究。为安徽食用菌生产制定《茶树菇生产技术规程》等5项地方标准。选育 “皖秀一号”等6个食用菌新品种。申报发明专利“一种以稻谷为原料栽培种培养基”等52项,研究“利用长稻麦草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高产新技术”、“露天大田”、林下等栽培幸福菇新技术,该技术已通过安徽省科技厅成果鉴定:技术水平已达到国家领先水平,并获科技进步三等奖,该技术现已辐射到12个省36个县。总计消化秸秆、粪便30000吨,实现产值7000万元,利润3424万元。他还推出“一亩田千斤粮、万元菌、秸秆-食用菌生产-菌渣-饲料+有机肥生态循环模式”。
丁伦保,一个珍稀食用菌栽培的开拓者,一个农民致富领路人, 一个来自基层的全国优秀科普带头人。他是一个科普人,30多年来深深扎根在农村一线,足迹遍布祖国大地,从江淮大地到天山之南,从长江之滨到雪域高原,践行科普,服务社会,创造价值。他是奉献者,因车祸倒在科普的路上,也因此由健康人变成了残疾人。但是他却不畏困难,一直行走在推广示范的路上,为8900位农民、特困户、残疾人送去科技致富的好本领,使4365户脱贫致富。他是一个创新家,一个农民,却拥有了50多项发明、20多项科研成果,真正诠释了什么是“万众创业大众创新”。
安徽天都灵芝制品公司
二0一七年五月二十二日 |